又一则荒唐新闻。
一名染了粉色头发的95后姑娘,拿着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想给病中的爷爷一个惊喜。
图源:小红书
这样一张记录生活的照片,却成了“有心人”造谣香艳故事的素材。
女孩因此遭到了网暴。
“陪酒女”“夜店舞女”“老人带病考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
污言秽语,不堪入目。
无独有偶,这几年这样的事越来越多。
最近爆出的女子订婚宴照被造谣会所技师,2020年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
是时候要聊一聊了。
这种恶臭事情看似离我们遥远,其实关乎每个女孩、每个人切身利益。
整件事说起来都嫌荒诞。
前段时间,安徽的一个女生在社交媒体上晒了自己订婚宴的照片。
结果转眼就被人造谣,是某会所从事情色行业的所谓“8号技师”。
小故事张口就来,说得煞有介事,什么“998全套”等除了证明评论者龌龊,不可能有其他功效的细节漫天飞。
很快就形成了一种集体创作的聚集效应——这往往是群体霸凌的经典模式。
但细究这些评论,其实根本毫无根据。
有人说是88号,有人说是8号。
还有好事者提供了所谓技师本人的照片(此处为保护隐私不放出)。
但除了都是两个眼睛一个嘴一个鼻子,根本和安徽订婚的女生容貌特征毫无关系。
但可怕的是,这种“我见过,我也见过”“本地人都知道8号”的低级造谣手法,真有人信。
或者说,是心思龌龊者只愿相信龌龊事。
巴不得把所有容貌姣好的女生,塞进“从良找老实人接盘”的叙事模板里,供他口臭一乐。
女生体面且好脾气,很快提供物证证明自己并非所谓的技师,只是一个私企的财务人员。
图源:微博
但造谣者又跳出质疑她心虚——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自证?
和野蛮网暴者,讲道理往往讲不通。
龌龊者是过了口臭的瘾,但女生的生活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来订婚是件喜事,她却因为网暴整夜失眠、精神崩溃、哭泣。
图源:新浪微博
这个荒诞的新闻,再一次让她姐认识到——
恶意影响甚至毁掉一个素人女孩的人生,成本有多低。
而如今这些频繁登上社会版,极尽荒唐离谱的“造黄谣”事件,令我最恶心之处,其实在于——
这本质上是一次“弱者”对“弱者”的杀人诛心。
后者的“弱”,更多指向客观社会结构层面。
即,女性身份,让她们天然成为父权主体眼中的“他者”。
而我在之前文章就提过,沦为“他者”之人真正的处境或者说困境,正是——
他者的“合理”,只能由他们的观看者(主流主体)界定。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为什么荡妇羞辱至今如此“好用”的原因。
因为从古至今,身为被规训/界定者,女性从来没有“定罪”前的话语权,至多只有事后的解释权。
所以总是,让一名女性卷入一个香艳绯闻,让大家相信“她是个荡妇”,非常容易。
但,若一个女性想去自证她不是“荡妇”,却非常艰难。
针对女性造黄谣的成本从来极低,因为“她”,在舆论中天然就是“弱势”。
而,造谣者的“弱”却不同。
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上的弱势和行径上的卑劣。
这是人格上的弱者。
你会发现,大部分造黄谣事件,其实性质相同。
本质就是,造谣者们选了一个陌生的、无辜的,大概率还相当漂亮的素人女孩当作靶子,集体创作一些性低俗故事。
图源:新浪微博
最可笑的是,他们编这些故事,还经常喜欢把自己“编进去”。
前阵子飞盘运动流行时,就有人拿着同场玩过球的陌生女孩的朋友圈照片,和兄弟吹嘘,自己和美女当晚发生了关系。
后来两人聊天记录又被转发到百人群。
上:受害女孩男友事后的声明
下:女孩被造谣的部分聊天记录
包括影响更大的女子被造谣会所技师的事件里,这些造谣者也是在自我认证,自己是所谓“技师”的客户。
图源:抖音
而这背后的心理,首先就是部分人长期秉持的“性化一切”的贫瘠肤浅的认知方式。
如鲁迅先生所说: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而习惯以“性化一切”的眼光去解读周遭一切的人,不仅仅意味着这些人本就无法拥有更广阔的,或者起码正常的思维模式。
更意味着他们本身的虚弱。
因为这种“性化别人”,最后也一定会沦为一种可笑的,甘愿“性化自己”的自甘堕落。
譬如这些造黄谣者的行径,其实已经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某种虚弱。
如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所说:
无论在社会上处于多么弱势的位置,只要能在性方面支配女人,便可以扭转其他一切负面因素——男人的这种信念十分顽固。
因为对某些人来说,性不只是性,还是权力的证明。
越弱势的人,就越想通过性上的支配,来获得一种貌似“掌控”的快感。
这也是为何有人爱说荤话。
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做的、强调主体地位的方式。
于是,他们以说下流话、讲黄段子为荣。
对与性有关的一切都兴奋与热情到病态。
因为无法做到权力支配和财力支配,甚至暴力支配,就妄图在“性力”支配上做文章(当然以上每类彰显“权力”的方式都恶臭无比)。
所以,他们对性权利分外敏感,对身边的女性疑心,对远方的美女泄私愤。
他们自己得不到,就想在别人身上,杜撰和自己有关的香艳故事,以此找到一种卑劣的存在感。
一言以蔽之,酸。
女人的嫉妒指向夺去男人的其他女人,男人的嫉妒则指向了背叛自己的女人。对于女人,嫉妒是以其他女人为对手围绕男人展开的竞争。而对于男人,嫉妒则是维护自尊和自我确认的争斗。
——《厌女》,上野千鹤子
越嫉妒,越虚弱。
越逞能,越无能。
可笑,但更可恨。
因为,这群人格虚弱者宣泄对无能的恐惧与自卑的方式,是通过对远处无法规训者的调笑、抹黑、审判,甚至摧毁。
这样卑劣的小人心思和手段,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随着社交媒体愈加发达,形象和生活在公共视野里越来越完整的每一个普通人。
其实,在安徽女子被造谣技师的这个事件中,很多女性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是,如果我妆容精致或是穿着比较明艳地拍照,那会不会动辄被他人鉴“媛”、鉴“婊”,然后承担一场无端的网络暴力?
图源:微博
是,当我正常发了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微博、某书、某音,我的照片会不会转眼就被拿去当做猥琐者的黄色素材消费?
是,每个女性到底在网络上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分享自己生活的空间和权利?
是,当女性正常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她是不是一定要承担这种被恶意揣测、消费、造谣的风险?
她正常分享出来的生活,是不是活该成为猥琐者的色情片?
一个很悲哀的现象。
这几年,社交媒体越发达,冲浪生活变丰富,女性在互联网上的生活空间不见得越来越宽广。
反而是,越是热情地展示自我和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越是受到了更多恶意的、性化凝视。
比如去年,有女生在网上发和外公的写真。
文案写得细腻深情,本意是表达对亲手带大自己的外公的爱和不舍。
图源:小红书
结果转眼就被造谣是富豪娶少妻。
女生原文案里的重情孝顺等人性之美,全都淹没在钱色交易、几多彩礼等龌龊的幻想里。
文章开头中提到的那个因为染了粉发被造谣陪酒女的95后女孩也一样。
她被保送了研究生,把录取通知书带到病床上的爷爷面前,打算给他一个惊喜。
并且把这温情的一刻记录下来,发了小某书。
但这样一个美好的分享,却让她承受了一场无妄之灾。
其实,女孩原文案写了很长的文字,只为记录了她生命中这个重要的“小老头”。
她是单亲家庭长大,母亲早逝,爷爷在她生命里扮演了妈妈的角色照顾他。但又不止于此。
在她每一个关键人生节点,爷爷都在支持她,女孩说。
她想参加美术集训,父亲不答应,爷爷省吃俭用给她凑够了报名费。
后来老师说她有唱歌天赋,建议她转音乐。爷爷又用他的退休金为女孩买了一台钢琴。
在女孩的原文案里,她写道:“我考研的动力之一就是能让爷爷亲眼看到我上研究生。”
这本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付出与坚持、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爱的故事。
只不过,一个眼里只能看到白臂膀和私生子的人,视野和理解能力永远都淹溺在阴沟里的人,不可能有看到美好事物和仰望星空的能力。
西竹书院的杨宁老师,讲过一个经典的现象。
“你是否看到一只鸡”——
有一个导演,拍了一个展示文明社会的短片,给一群非洲土著人观看。
结果导演发现非洲的土著人啥都不讨论,就只兴高采烈地谈论一只鸡。
导演懵圈,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拍过鸡。
疑惑的他便去仔细审片,结果,他自己拍的短片还真有一只他没意识到的鸡。
但这只鸡出现的时间,仅仅有0.3秒左右,时间低于8画格。
什么意思?
当一个事物出现的时间,低于8画格时,一般人根本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
但对于一群没有文明概念,只认识鸡,理解不了其他事物的土著人来说,他们也只能看到鸡。
鸡就是他们理解事物的唯一切入点和记忆点。
这个电影梗的本意是,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人,面对同一事物和影像,生出的理解、看到的事情都不同。
但是,这跟我们今天聊的造谣、网暴素人女性的故事其实一样。
那些造谣者,只能用“以色事人”的故事模板,去理解所有在网上分享各种各样美好的故事和经历的人。
跟只认得一只鸡、所以看什么都是鸡的未开化的土著,并无二致。
只不过,非洲土著不开化,是客观条件所致。
但造谣者、网暴者,生在文明世界却理解不了文明,是一种主动的野蛮。
而这样的野蛮,任由其发展下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这才是更可悲、可恶的。
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每个正常生活的人,用这种野蛮的底线思维去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此不再分享自己的生活。
因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应该要求正常人用他人的恶意去要求自己。
一个文明的社会,也不可能要求已经开化的人用未开化的标准去规训自己。
否则,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这种恶意的阉割中,逐渐失去仰望星空的能力。 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又青、圆脸香芹
微博 - @她刊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