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吧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hanjuba.org
城投,是一座城市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亲力亲为的参与者,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多年以来,很多城投已成为集政府投融资主体、重大项目建设主体和城市安全运营主体于一身的政府投资公司,在水务、公路、房地产、环境等城市各大版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城投有力加快了城市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城投自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前段时间小明在《》一文中提到的薪酬问题,有的地方薪酬结构十几年没有变化。除了薪酬问题,小明认为,城投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有些领导没有企业思维
不懂企业管理
不管多复杂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城投公司为地方国有企业,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企业中发挥极大作用,主要领导来自地方政府,虽然这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对于地方市场需求的了解肯定是足够的。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城投公司在内部管理上长期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1、用机关的思维管企业,政企不分
很多人觉得,城投公司的管理层有些是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兼任,那么开展工作的时候理应会更加顺畅,少一些阻碍,但事实并不如此。城投公司当前的困境,部分原因来自于政企不分。
据小明了解,某地城投从今年3月开始正式运行,一共30人。截至目前,已有3人离职,其中,工程部副部长上午报到开完会,下午就走人了,还有一个成本岗位的同事坚持了1个月,最后也辞职,日前主管工程的副总也离职了,在岗4个半月。
为什么走的都是管理层的?据其同事后来了解,一方面是待遇问题,更重要的是,或许是该城投刚成立不久,和政府打交道还较少,导致去和政府部门沟通时很被动,不受待见,有些在私企习惯了,很难适应国企的这种做事风格。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该城投一把手也是政府领导兼任,不懂企业管理,现阶段分工也很乱,而且令人尴尬的是,如果用职业经理人,待遇没有吸引力,在政府各部门也没有话语权,沟通有阻碍,如果用政府指派来的人,不懂企业经营管理,最后也是一地鸡毛。
而且,城投公司的负责人由地方政府指派,就必然导致人事变动频繁,因为是任期制。这就使得有些领导受管理制度约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并不在意自身发展及公司效益。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撰写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就指出,要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而事实上,类似“政企不分”等现象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还是较为普遍。
2、外行指挥内行,该有权力的没权力
外行指挥内行,从古至今在各行业都存在。现在则更多的存在于体制内的单位或者国央企中,有的国企关系户多,安排在某个岗位当领导,可对于业务是一概不知,专业能力几乎为零,但人家还是能干得好好的。
之前的文章中,小明也分析过,很多城投公司项目人员构成复杂,项目总大多为外聘,权力集中在集团,下放至项目的基本没有。还有就是真正懂施工懂项目的可能都在一线,公司内部领导全是做管理的,但领导们都没干过一线,却要在一线指挥,这样的项目能盈利吗?懂的都懂。
有的总包单位什么都不懂,遇到事了只会两手一摊找分包单位搞定,一年的项目可以干三年,项目验收摇摇欲坠,硬是宣传成了标杆项目,最离谱的是领导的灵魂发问:“怎么能弄个鲁班奖?”
还有就是城投公司的一些操作,也让人感觉不专业,有的已经走完流程的签证单,城投公司又要回去,把封面给撕了,为啥?因为领导改主意了,而封面有领导的签名,让人瞬间觉得这做工程像闹着玩一样。
当然,也有相对做得好的,东部某发达省份的地方城投,就是由公司出项目包,中字头企业或联合体中标,城投公司负责管理,进度和成本都还可控,这就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某城投公司小伙伴也透露,他们那里的情况还是相对好一些,至少工程类的二级子公司从总经理、副职、部门经理都懂建设这一块。
因此,专业线的活,还是要由专业人来做。
缺乏高效思维
效率低
一家企业效率的高低,往往可以作为判断这家企业综合实力的依据之一。不知道在城投公司工作的小伙伴感受如何,据小明了解,有些地方的城投开展工作缺乏高效思维,流程多,效率低。
效率低到啥程度呢?就拿数字化系统来说,本来是用来提升工作效率的,但却成为了拖后腿的。
某地城投启用了一套数字化系统,但由于系统BUG多,出了问题找不到人解决,因为之前开发这套系统的公司已经去做别的项目了,等于这个系统已经没人管了,这就说明当初在立项时,就没有考虑到后期运维的重要性,从而严重拉低了现在的工作效率。
还有的城投公司使用的数字化系统,是其子公司研发的,其中有些部分又外包给了其他公司,有时候系统出现问题,要找子公司研发同事,但沟通不畅,微信电话常常没人接,公司的领导也不咋管。
像这种问题,应该不止存在于某个城投公司,小明认为,现在城投公司或者国央企的数字化系统也应该市场化招标研发,从立项到研发、上线运行、后期的运维服务,都写进合同,由专门的人负责对接,这样出了问题也能够及时解决,相关领导也要担起责任,不能只是搞了套系统,就啥也不管了。
再比如,有个在城投公司财务岗工作的小伙伴,一个人负责9家公司的出纳工作,近50个银行账户,平时除了负责各公司银行业务外,每周还要做银行余额表,由于没有技术支持,只能手动统计,非常花费时间。
另外,效率低的问题还体现在用人方面。
有的小城投公司,缺乏人手,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做工程造价,而且是全公司唯一一个做造价的,遇到问题就慌得不行,也没有老员工能带一下,比如开票税率的问题,装修工程应该如何审价、压价,都属于蒙圈状态,虽然很锻炼人,但也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这么重的任务,让刚毕业的学生去做,也让其他城投小伙伴不太理解。
还有一种就是不缺人,但缺干活的人,某地城投一个公司的副总、部门经理加起来的数量,和实际干活的员工数量差不多,40人的公司,副总8人,部门经理8人,员工24人,其中12人是外包,这种配置,想必工作效率也不会太高。
当然,这些问题都只是效率低的现象中的冰山一角,那些流程多的,各种表哥表姐就更不用说了。团队中的高效思维,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的效率,比如能集中精力工作几小时,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而不是从上到下懒散和与我无关的状态。要真正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也就是常说的「靶向思维」:先瞄准,再开枪。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人员流动性差
《从投融资平台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一书中就提到过,人力资源管理导致的问题,会进一步影响投融资平台形成竞争劣势。
很多城投公司的确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比如:
体制机制方面,内部整合还没有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
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
人才招聘与配置方面,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区县级城投公司,招聘渠道狭窄,人员流动性差;人才培养方面,培训体系单一、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员工潜力;绩效考核流于表面,收入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到位等。
众所周知,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的缺失,对员工激励不足,一直以来被城投小伙伴诟病,再加上新业务拓展压力较小,缺乏系统培训和晋升通道,以前行政化的人员来源转换到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
城投公司的重要岗位要市场化选用人才,比如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就可由市场化选聘,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另外,人员构成也要合理化。
某地城投公司,近70%的人都是搞工程的,管理人员占比20%,剩下的是党务工会及内退职工,这种人员结构,就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缺乏对公司战略性人才的引进。
这方面,河南某地的城投就做的不错,比如坚持市场取向的选人用人机制,董事长、总经理等及中层管理人员,都公开招考招聘;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融资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一票否决”四类指标为考核依据;高管实行年薪制,总额的40%作为基础薪酬,60%作为绩效;
人员管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搞一刀切。
此外,像“官僚主义”、“特权主义”、“唯上主义”这些历史性问题也都存在,有能力的人迟迟得不到重用,会拍马屁的,过年买炮,连领导上下班如何回家,晚上吃啥都搞得一清二楚,这类人却混得风生水起,没有成为业务上的人才,成了溜须拍马的人才。
一个团队,领导如果不能起到好的带头作用,那下属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某地城投打卡制度就挺“创新”,管理人员考勤由于有较多工作地点不确定性,考勤管理办法为关键时间节点考勤办法,关键时间节点为重大工作会议是否按时出席,发生事故等能否第一时间赶至现场等…其他事件由上级领导部门认定的缺卡等。
还有的部门指纹打卡机买来第一天就坏了,导致天天维护,过了保修期3个月还没有修好,后来走流程再买没有通过,最后就不用打卡了。
还有小伙伴透露,有次拿着公司文件去当地城投盖章,办公室里面摆了4张桌子,坐了将近10个年轻人。个别上进的在听课看书做题,有人根本就没桌子,单坐一个凳子翘着二郎腿玩手机,此类现象,已经成为了常态。
如今,城投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业务也越来越多,项目更加复杂,这也就让人员管理,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管理更加困难,因此,城投公司应该积极探索新时代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组织变革,提升每个业务单元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控。
小结
城投的职能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职能,各地城投平台将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核心平台之一,如今,城投在转型、改革,其在体制、资源、规模、市场都有着自身优势,在债务、政企权责、战略方向方面有劣势,而劣势想要避免成为更加严重的问题,就要坚持依法合规、市场化经营及政企分开的原则,到那时候,城投就能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