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手机看看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www.shoujikk.net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文史放映厅2022-07-1723:08浙江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苏轼别名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和水利专家。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其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谓“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和弟弟关系一直很好。有人做过相关统计,苏轼一生所写的诗词中,带有弟弟“子由”名字的就有100多首。后来,兄弟俩先后在朝中为官,即便分隔两地,依旧时常挂念。
苏轼苏家的兄弟情谊苏氏门楣中,以苏轼的才气最为突出。正是因为如此,苏辙常常被忽略。其实,苏辙和哥哥在同一年考中进士。那一年苏辙只有19岁。《宋史》是这样描述兄弟俩的:“患难之中,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纵观兄弟俩的一生,可谓求知时相互切磋,求仕时相互扶持。苏轼和苏辙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古时候有一个传统,婴孩满了百天之后,便要由父亲摸着婴孩的头起名字。苏洵给一个儿子取名“苏轼”,另一个儿子起名为“苏辙”。
苏辙“轼”指代的是车把手,“辙”指代的是车轱辘印。或许有人认为苏洵给儿子起名太过于普通,其实,苏洵是借着“苏轼”这个名字想告诫儿子不要时刻锋芒鄙陋,而是要懂得收敛。而“苏辙”这个名字是希望儿子免于祸福。一直以来,苏洵十分关注兄弟的学习问题。苏洵喜欢和两个儿子讨论历史,以此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拥有独立见解的能力。在父亲的培养下,苏轼和苏辙可谓才华横溢。后来,父亲又为兄弟俩引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栽培下,兄弟二人在当地越来越有名气。
苏洵当苏轼二十六岁时,要前往凤翔上任做官。要知道,这是兄弟二人自幼时以来一次分别。苏辙对哥哥的离开十分不舍,当他前去送行时,苏轼为弟弟写下了一首诗词。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新党编排他写诗有诽谤朝廷之嫌。最终,苏轼被捕下狱。苏辙得知后焦急万分,为了救出哥哥,他效仿缇萦救父,上书请求赦免苏轼。在苏辙看来,只要能救出哥哥,他甘愿献出他所拥有的一切。没想到的是,朝廷非但没有批准苏辙的请求,还连同他一起受到牵连。后来,苏辙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内不能升调。
苏轼反观苏轼,他以为被贬入狱之后再无生还的机会。生死存亡之际,苏轼一直担心着弟弟。为了不让弟弟在没有自己陪伴的日子里感到伤心难过,苏轼又写下一首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真挚的兄弟感情多么难能可贵。苏辙被贬至宛丘时,苏轼曾写过一首《戏子由》。在这篇文章开头,苏轼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戏谑语气的表达。
苏轼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不解。不过,苏轼却在用一种弟弟能看懂的方式,表达对于弟弟甘于平淡、身处困境而自持的肯定与赞赏。两人为官多年,一直在为彼此担忧,彼此劝慰。苏辙知道哥哥为何所忧,苏轼也知晓弟弟的所思所虑。初入仕途之时,兄弟二人就曾立下“夜雨对床”的约定。在漫漫人生路上,二人也在不断相互提醒,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当年的约定。
苏辙两宰相之一的苏辙虽然苏洵、苏轼和苏辙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苏辙与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相比,存在感有些低。苏洵不仅有一个典故流传于世,还有一篇文章入选了语文教材。苏轼就更不得了了,他不仅拥有过人的才华,更是南北宋三百多年历史中,唯一一个位列第三等者。很多人认为,苏辙不仅活在父亲的阴影里,还活在哥哥的阴影里。其实,这都是外人的无端揣测罢了。
苏洵其实,令苏轼名声大振的考试,苏辙也一同参加了。原本苏辙也有机会位列三等,不过,在综合了各方人士的意见后,他被列在了第四等。虽然苏辙错失了与哥哥一同问鼎第三等的机会,也并没有影响苏辙日后的官运。其实,无论苏轼还是苏辙都十分有才,为人也颇具个性。比如,苏辙在官场上十分纯粹,当年他为了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不惜以丢掉官职为代价。其实,苏辙反对的是王安石以严令峻法治理天下,更反对王安石扰民而聚财。在苏辙看来,凡是采用严令的方法治理国家的君王都是不能长治久安的。苏辙反对新法急于敛财的方式,他主张改革弊政,用节俭的方式“丰财”。
王安石王安石与苏辙都主张富国强兵,不过两人的手段完全不同。王安石希望尽取四方之财而致富,苏辙认为用宽政节俭的方法才能聚财。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幼年即位。当时,英宗皇后高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后来,高后先后起用了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贬谪的官吏。正因为如此,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先后回到京师。苏辙先后担任右司谏、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相等。后来,苏辙担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至此,苏辙作为副相,可与宰相吕大防共议国家大事。
再到后来,苏辙深得高太后信任,连年升迁。苏辙也十分感恩,一方面他有幸实现多年未酬的报国志,另一方面有机会帮助经常被贬的哥哥苏轼。都说“长兄如父”。但是,在苏辙的字典里,更多的时间都是他担起了兄长的职责。公元1093年,高太后驾崩,哲宗得以亲政。这时候朝中风云突变,政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宗起用邓温伯与李清臣等对元祐心怀不满之人。李清臣假借进士策题,诋毁元祐之政。苏辙立即上书辩驳,没想到这一举动令哲宗十分不悦。随后,苏辙便以诽谤先帝而获罪。
绍圣元年,苏轼也被贬南迁。数月之后,苏辙再次被贬谪到了袁州。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宋徽宗大赦天下,苏轼和苏辙被命北迁。如果说苏轼的人生充满着旷达、乐观、洒脱和自在。那么,苏辙的人生更多的是琐碎和责任。苏轼可以在他创造的精神世界里自在翱翔,苏辙则需要扎根在地面,随时守护着哥哥的安危。
再无法实现“夜雨对床”的约定在苏轼六十四年零七个月的一生中,与苏辙相伴的时间将近三十三年又两个月。当两人日渐年老时,相处的时间可谓日益减少。官场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们在逆境中联系得更加紧密。虽然苏轼与苏辙相比,名气更大一些。可是,他的仕宦生涯比弟弟更历经波折。也正是因为如此,苏轼才能写出许多与苏辙有关的诗作。在《木兰花令》中,苏轼这样写道,“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苏轼与苏辙寓居于汴京的时候,恰逢一日半夜风雨大作。
韦应物当时,兄弟二人正在诵读韦应物的诗词,其中有一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与苏洵读到这句诗词时感慨颇深,于是,两人相约待日后功成身退,便可夜雨对床。一般来说,“夜雨对床”指代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同处一室并促膝长谈的快乐景象。这时候,兄弟二人刚刚参加完科举考试,对于未来的生活有着最淳朴的期待。夜雨相约的事情一直记在苏轼和苏辙心中。可是,随后两人长达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再也没能实现当夜的兄弟之约。
苏轼后来,苏轼从南北返途中,于常州病逝。苏轼离世前,一直未能见到弟弟最后一面,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大的痛处。后来,苏辙按照哥哥的遗愿将其葬在了嵩山下。再后来,苏辙将三个侄儿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为了纪念哥哥,苏辙经常会书写祭文。他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是这样写的:“昔时宦游,诵韦氏诗‘夜雨对床,后勿有违’”。再后来,苏辙整理哥哥的诗文时,看到哥哥临终之前所作的诗篇,不禁泪如雨下。随着时局不断变动,苏辙的仕途也不甚顺遂。他时而被复官领祠,时而罢祠。直到公元1112年九月,苏辙最终致仕。
到了晚年,苏辙便闭门不出,断绝了与其他人的一切往来。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月,苏辙便去世了,终年七十四岁。后来,苏辙与苏轼一同葬于汝州郏城县。虽然兄弟二人在生前没有实现“夜雨对床”的约定,最后两人葬于一处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生前之愿望。有人将苏轼和苏辙兄弟的关系比喻成弓与箭的关系。箭虽然离弦,却离不开弓的收敛。弓拉得越紧,箭射得越远。苏辙便是隐忍内敛的弓,才能成就苏轼如箭一般的锋芒与高度。自此之后,当人们仰望苏轼的才华时,也千万不要忘记他身后站着的苏辙。他是强者的铠甲,亦是失意者的帮手。参考文献[1]刘清平.浅析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谊[J].名作欣赏,2018(09):76-77.[2]王宏武.苏轼苏辙兄弟情结浅析[J].九江学院学报,2015,34(03):80-83+90.DOI:10.19717/j.cnki.jjus.2015.03.018.[3]夏国珍.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J].语文天地,2002(20):32.[4]韩虹.宋徽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高秀芳.“两宰相”之一的苏辙[J].文史知识,1995(07):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