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用苏联时代的导弹攻击乌军,这不是抠门,而是战法非常管用

http://ahnenghui.com/ http://ahnenghui.com/

最近乌克兰空军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举行新闻发布会,说俄军有点抠门。他说,“最近,我们观察到俄罗斯在使用昂贵的高精度导弹方面,有吝啬的趋势。相反,俄军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苏联时代制造的Kh-59和Kh-22导弹。”

根据前一段时间了解到的情况,俄罗斯在精确制造武器研制和批量化生产方面,确实是存在困难的。这种困难在于军用电子元器件的严重缺乏。另外是先进工业生产设备遭到了西方的制裁。最近10多年来,俄罗斯一直在叙利亚打击恐怖分子。精确制导弹药的消耗量还是很大的。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从其他国家进口军用电子元器件,来支撑精确制导武器的生产。这种性质的进口,决定了数量不会太多,也导致了精确制导武器的产量不会太大。

所以,在俄罗斯的无人机和其他一些武器装备当中,的确经常可以看到国外的民用电子元器件。俄罗斯工程师们对这些器件进行改造加固,勉强充当军用器件来使用。乌克兰战争进入了长期化的态势,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和技术禁运层层加码,不要说军用器件,连民用器件都很难搞到了。看来,俄军的精确制导弹药缺乏可能是事实。

军用设备不是民生产品,提供给谁、不提供给谁,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倾向。如果一个国家决定对乌克兰战争保持中立,那么就应该信守诺言,不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用途的物资和设备。至于说俄罗斯有没有可能购买军民两用的设备来研制生产精确制导弹药,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现代精确制导弹药不是什么民用设备或者军民两用设备能生产出来的。举个例子,一般的民用导航芯片能够为汽车进行导航,要是把它拆下来装在导弹上,就算不会遭到加速度的破坏,测速和定位的精度,也远远不能满足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的需求。民用红外热像仪也做不到一边高速飞行,一边拍摄目标的清晰影像。最近在乌克兰战场上比较流行的中国造的小型无人机,它们虽然确实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很大作用,但是与真正的军人无人机相比,无论是整机性能还是零部件性能,是有巨大差距的。

精度不够就用威力来补,这是俄罗斯和苏联武器装备的一大特色,虽然傻大笨粗,但威力还行。但大当量的弹药往往对投射平台的性能要求高,无论是车辆、舰艇还是飞机,弹药携带数量减少,影响火力的持续性。但乌克兰战场的特殊性,让俄罗斯的这种“加粗大棒”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乌克兰方面永远也别想等来北约的及时援军,能到手的军援数量也非常有限。因为缺乏老兵骨干和训练体系,乌克兰在后方训练战略预备队的工作,看来远远没有人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这就意味着乌克兰在顿巴斯前线的部队,陷入了完全被动挨打的状态。而且乌克兰守军的火力不如俄罗斯军队,俄军就算使用精度很差、命中率很低的弹药,只要发射的数量够多,也一样能够把乌军打得晕头转向。另外俄军使用的是苏联时代留下来的陈旧弹药,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政府来说,只需要把它们运到前线就成。

这样的打法看起来当然有效,但是总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这些人是谁呢?当然就是生活在战区的乌克兰老百姓了。低精度的大当量弹药,最容易击毁的就是非军事目标。乌克兰军队还喜欢把工事、战车和军人藏在居民点里。那俄军一阵火力压制后,可能整个村子的民房都化为瓦砾了。乌克兰老百姓的家产也就荡然无存。战争的残酷性在这里表露无遗。乌克兰空军发言人就对KH-22的威力心有余悸,他说,KH-22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导弹,弹头重达900千克。这种导弹的主要缺陷是不精确,并且经常击中民用目标。

所以,对任何国家领导人来说,乌克兰战争应该带给他们的教训,应该有这么一条,不要做出错误的战略选择,让自己陷入战火,否则吃亏的永远是老百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