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室内空间设计-泉州商场专卖店铺设计-货架货柜展柜展示架定制-套房别墅自建房装修设计
最近,一个中国小女孩借用《三国演义》谈俄乌局势的视频在网上大火,不少网友称赞她年纪虽小但思路清晰,还颇有个人见地。
视频中,这个穿着校服的中国小女孩与爸爸全程用英语对话。当她被问到“如何看待俄乌局势”时,小女孩说,自己最近在看《三国演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好比是曹操势力,而俄罗斯就像是孙权手下的江东。乌克兰则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
她有模有样地分析道,假设荆州被曹操拿下,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了战略缓冲区”,曹操可以直接顺江而下,对孙权来说威胁极大。孙权对此寝食难安,心想不能坐以待毙,赤壁之战由此爆发。
“看看今天的俄乌冲突,和三国时期没有任何区别”,小女孩说,北约想在乌克兰搞东扩,被逼近家门的俄罗斯同样也不能坐以待毙,因此爆发了俄乌冲突。
当被追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下场”时,小女孩说,“想想刘琮呗。”
历史上,刘表急火攻心而亡后,其子刘琮在投降派的怂恿下直接向曹操不战而降,令后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荆州,随后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好了,视频内容大致介绍完了。
不知诸位有什么感想?据说视频甚至“惊艳”了菲律宾外长特奥多罗⋅洛钦,称“这是俄乌局势最有智慧的点评”。
但我的感受恰恰相反。
我不知道视频是摆拍还是随机拍摄,小女孩的俄乌冲突三国论也显得很有创意——但恰恰是这样的“创意”令人不安,且不说这样的简单类比是否符合事实,更重要的是,从这样的对话中你看到,她小小年纪的心里,已经被各种“权谋”占据了。而这样的权谋里,你看不到“文明”。
她中了“三国“的毒。
我想就这样的名著话题略略展开说一下。
前几年,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因为“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红楼梦》主题空幻,《西游记》宣扬的是佛法和人生。此论一出,引起广泛争议,反驳声不绝于耳。
我只能部分同意秦春华的意见。无论是“红楼”里洋溢的健康人格,还是“西游”里流淌的瑰丽想像,都使之无愧于伟大的经典这一称号。
但从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出发,三国与水浒却确实值得我们警觉——秦春华认为这两部作品是属于成年人的经典,不是未成年人的经典,在我看来,即便对成年人而言,这两本书也是传统文化这杯牛奶中的三聚氰胺。
刘再复先生早些年前就写过一本书叫《双典批判》,所谓“双典”,即是指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这个成功学营销学往往成为畅销书的时代,这本有学术味儿的书发行量不大,影响也就有限,但里面确实有一些难得的清醒思考。
他将“双典”比喻成中国人的地狱之门,“水浒”的基本逻辑是“造反有理”与“欲望有罪”,“三国”则是无底线的中国厚黑权谋集大成者,“《三国演义》是一部心术、心计、权术、权谋、阴谋的大全。三国中,除了关羽、张飞、鲁肃等少数人之外,其他人,特别是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孙权、曹操、司马懿等,全戴面具。相比之下,曹操的面具少一些,但其也黑到极点。这个时代,几乎找不到人格完整的人。”
他甚至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走进你死我活、布满心机权术的活地狱,与这两本书的流行有很大关系——也许此说略显夸张,但他以一己之力与这种强大的文化惯性相抗衡的识见与勇气,值得尊敬。
对国民心理有深刻洞见的鲁迅,早在1935年就察觉到了这两本书与国民性的彼此相通:“中国确也还盛行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但这是为了社会上还有水浒气与三国气的缘故。”
从中不难看出鲁迅对这两本书所持的批判立场,其潜在的语意是,原有的国民性形成了这两本书流行的心理基础,这两本书的流行又使得原有的国民性进一步劣质化,形成恶性循环。
对刚刚懂得用阅读来构建内心世界的孩子来说,其思维很容易为劣质读物所牵引。虽然据报道,一位高中生在反驳北大学者秦春华时说,四大名著没那么可怕,好多地摊读物比它们低俗多了。但问题是,地摊读物本身就是以低俗面目出现的,而这两大名著是以经典面孔示人的,更容易让人放弃抵抗心理,慢性中毒而不自知。
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
视频中,这个家长全程与孩子用英语对话,小女孩的英文也颇流畅,可见这是一个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但是,他一方面懂得要让孩子睁眼看世界,一方面却让这么小的孩子沉浸于“三国”权谋之中,并为此而自得,可见,家长的认知缺陷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灾难性的影响。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也是常见么——看上去有钱有品位,也出过国、受教育程度并不低,但始终走不出自我构造的认知茧房。
来源:世相研究所作者:里约热泪奴